阅读历史 |

第44章 第四十四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宽敞笔直的街道,高大敞亮的宅门,明显鲜亮的商铺这都是京城特色,别的地方比不了的。九曲胡同在京城是个神奇的存在,它的起点在一排排商铺中间一个不起眼的石梯上,走上只能勉强容两人陡峭高耸的石梯,九曲缓转通向四通八达的另一天地。房屋如鱼鳞片一样互相遮挡沿着台阶盘桓而上,一个个窄窄的宅门后面是深深的庭院,妙春堂就在里面。

妙春堂的胡大夫据说是游医最后留在了京城,家里世代行医,然天有不测风云,老家遭了大水,灾情不断胡家人不计成本全力救助,耐不住大水无情最后家园被毁,人也大多不在了,胡大夫和其他幸存的人一样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找新的地方生活。

胡大夫就此成了游医,去过神秘的苗疆,与游牧民族一起赛过马,差点被勇敢的娜仁带回去做新郎。看过不计其数的病人,没有长久留脚的地方,最后遇见了九曲胡同背着背篓一步步走在石阶上,幽深的庭院,一个个不知通向何处的小径,从此有了一间妙春堂。

自古能者多古怪,遇见贫穷老弱者,可悬壶济世。遇到权贵压人,不屈服,京城龙蛇混杂权贵聚集,妙春堂的日子自是不好过,百姓得到过帮助自发的保护妙春堂,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胡大夫才能抽出身来给更多人看病。

晌午程苏就带着春苗站在院外队伍后面开始排队,队伍中多是贫民百姓。

“哎,李婶子你怎么了?也来瞧病。”前面一位病人遇到了熟人。

“我这老毛病又犯了,想叫小胡大夫给看看。”李婶扶着一侧的腰揉了揉。

“你这腰疼有很多年没听你说过了。”

李婶:“那可不是,之前胡大夫还坐诊的时候,让我泡药浴水疗,好了许多,今年孩子都不在家,田里地没人种,我这不想着过了季怪可惜的,就和老头一起在田里忙了几天,一开始没什么感觉,这几天晚上又有点冷就开始疼了,在家休息了几日也不见好转。”

“当年人家胡大夫不是说了吗,不让你再劳累了,我当时刚好排后面,你咋不听劝呢?”

李婶:“谁说不是呢,现在这病也犯了,孩子们也赶回来了,把我一顿数落,疼起那个劲啊,后悔啊。”

“也不用太着急,这小胡大夫也很厉害,以前胡大夫坐诊他就在旁打下手,据说从六岁就在妙春堂了。”

李婶:“这我也听说过,说来也巧两位大夫虽无亲戚关系但是都姓胡。这小胡大夫原本住胡同里另一条街,父母是做豆腐的在京城酒馆饭店胡家豆腐也是有名的,但是这孩子就不喜欢做豆腐,成天往外跑。一天路过妙春堂看里面人多就进来看热闹,这一看不要紧就天天来,胡大夫看他喜欢也有悟性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帮忙,他就说愿意。为这事胡大夫跑了几次胡记豆腐坊,胡氏夫妇一开始不同意。他们胡家也是祖传豆腐坊,那时妙春堂经常有人找麻烦,胡大夫又是外地人,一是他们信不过,二是没了继承人他们怎么跟列祖列宗交代。后来看小胡大夫是铁了心要学医,没办法了,不同意也不学做豆腐,还说宁愿做穷医者不开豆腐坊,最后没办法了都快决裂了,他们夫妻不得不同意,小胡大夫才留在妙春堂。你再看看现在,那卖豆腐的一年比一年多,但是看病好的大夫才几个,还是人家小胡大夫有眼光。”

“那可不是,现在胡记哪能和妙春堂比,还是李婶老九曲胡同人知道的多啊。”

听到吹捧李婶抬起骄傲的小眼睛说:“瞧你说的,这街坊邻居谁不认识这两位胡大夫。”

“哈哈哈哈。”俩人笑的肆无忌惮。

听了半天故事的主仆,二人互相交换了眼神:原来是这么回事,一直以为他们是父子呢,原来以前最多算胡同里的邻居,真是神奇的缘分啊。

聊完八卦的两位婶子发现身后站着两个年轻小姑娘,前面的一看就是官家小姐,样貌出众,很少有大小姐自己出来瞧病排队的。两人都偷偷的多瞧了几眼,然后两颗脑袋挤在一起。

一个神神秘秘胸有成竹的说:“那小姐肯定是瞧什么疑难杂症的。”

另一个点头附和:“肯定啊,都急的自己来了。”

“现在人啊年纪轻轻身体就不好。”

“谁说不是呢,这富贵人家也不好当的。”

说完两颗脑袋齐齐的从中间缝隙往后看,吓了一跳:“呦!”后面还有两颗漂亮的小脑瓜挨的很近在偷听。

两位婶子又若无其事的转过身继续排队。程苏也吓了一跳,用手拍了拍胸脯,幸亏婶子们没继续聊,差点身败名裂。前面的队伍越来越短,晌午已过主仆二人焦急的望着大门,今日胡大夫会来吗?

队伍的最后面传来了一句胡大夫,主仆二人欣喜若狂,但是没敢表现出来,怕被人编到故事里。两人继续静静排队,暗暗观察着胡大夫什么时候进来。很快一位胡子略白的男人背着药材进了院子,随后进了后院,在门缝隙有一个白色身影在晒药,筛药,整理药架。

程苏等不及了,她顾不了前面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